“我前半生三次最强烈的心跳,分别发生在上课被老师点名,下楼梯脚一踩空,和你对我微笑的时候。”
指针迈向十点。坐在黄色弥漫的房间里,一壶暖暖的清茶,一条质感柔软的毛毯。你说想听上一段睡前故事,无论熟悉与陌生,只是安静聆听就很好,只是不要被夜色打败就好。后来下起了雨,我打算把我们的故事说与你,在暖黄色的床灯前…
从故乡到大理,飞机从天空穿过厚厚的云层,我在夜幕中起飞,又在夜幕中降临。这里的天气几乎辨不出秋和冬的界限,开始的时候,这里一年四季都相同,总是让我惊觉秋天的暂意,总是想像白雪皑皑的寒骨,我有些讨厌这样的你。
这会儿,你打断我,话里几分委屈:“我有什么好值得讨厌的?”
因为那时候,你让我迟到,让我想家。
这里的天比家里亮得晚,前半个月的早课,每天起床洗漱后几乎来不及吃早点就要被迫奔跑着去教室,尽管这样,我却依旧是踩点的那一个。那会儿班上流传着一句话:“点名的时候,点陈显俊的名字就好了,只要他到了,全班就到了。”我还不习惯这每天都在变动着的教室,迟来也就成了常态。
后半个月的军训,苦累倒不算事,只是一到晚间的方队自由拉歌,听着军歌以外的曲调,在一身的桀骜和不谙释放的瞬间,我就会不自觉地想起中学时代的光景和故乡的温床。带着乡愁,在方队底下偷偷唱着《人间》红了眼。
“那么现在呢?”你饶有兴趣地看着我。
现在,我想度过理大的日日夜夜。一想到,我可以在星光漫天里起床,看见你还没睡醒的样子;可以在阳光下的课桌上,沙沙写一封潦草书信赠你,我就觉得很开心。同你聊天,只说着极小的琐事,那都是我不屑启齿与周遭旁人的,却唯独对你津津乐道的舒适。
在南操场晨跑的时候,每天的云都变幻地不一样;午后的阳光把床边晒得很暖和,打算穿一双白鞋丈量你,看它何时变黑;夜晚在学生街的那条道路,所有商铺都未打烊,人来人往,灯火通明。
坐在观光线上看城市的路灯,全情投入,看你生活的地方、周遭的一切。前阵子为一尝生皮的美味而奔赴银桥的时候,车子途径三塔隧道。我看着隧道两旁的祥云壁画,好像在文艺片里看到的那些画面一样美,好想就这么一直开到底。环缆洱海的时候,我沿着环海公路骑行,停下的时候就习惯性地对着不远处肆意翻滚的浪花按下快门。三塔顶的温暖阳光不紧不慢地倾泻着,路过身边的其他游客都自顾自地带着太阳镜,头裹披巾,也许是为了遮蔽太阳,也许是为了掩盖心情。形形色色,悠闲自得,寒冷和雨夜对于他们来说好像只是一个梦。我在呼啸的风声里等待夜晚,将自己一分为二,在声色犬马的霓虹下将冰饮一股脑地灌下去。从喉咙里冒出的冷气,让我更真切感到某一刻你也真实地存在过。
故事说到一半,你是不是也知道,总会有终结。只等最后,谈起来,都是一脸沧桑的模样。只是,我依旧想把看过的书、走过的路以及到过的风景,一遍一遍诉与你听。如若未曾递减的热忱与勇敢,你说统统赠予我,望你我安好似曾。
大一寒假回家,我买了到昆明的票。去火车站的那天,大理下起了雨,雨天里你骑着蓝色自行车溅起水花,朝我离去的方向用力挥手。马路上的积水成堆往前淌,遇到离开的鞋子泛起涟漪,大雨淋湿的车窗看不清我退去的身影。放好行李,任由列车刺耳轰鸣,一点点远离你。在车窗外的水雾里我用力擦掉了你的名字,车厢狭小的空间里浮动着沉睡声。我做了个梦,梦不到你,我就醒了。而你,就成了在我日记里睡着的理大。
“我们都不擅长告别,所以分开时才会悄无声息。就像雪人过完新年,就会一个人拥抱大地。”
故事很简单,你是静默而过我的山川和河流,是教会我成长的理大;我是呼啸而过你的盛夏和隆冬,是在你庇护下学会成长的“李大仁”,沉默是你,呼啸是我。我想,第一次见到你的样子和离开时看你的最后一眼,都会像一场仪式般轰轰烈烈。
很多年以后,也许我偶尔还是会想起,偶尔难免还是会惦记,你且当我是个老朋友,让我心疼,让我牵挂。在离开后,每一次去到某个地方,上下车的动作,都不由地觉得自己像是个风尘仆仆的旅行者。
“天色湛蓝,双眼清澈,你望着春城的树说春天要来了,风也要来了。那么你呢,你会来吗?我亲爱的理大人?”
无论日后路怎么走,彼此老友角色似旧。
就像一座岛屿和旁边的岛屿互望不离,在所有流逝的风景与人群中,你对我最好,在所有人事已非的景色里,我最喜欢你。别红眼笑了,带着我的那一份好好生活,如此,纵然不再相见,隔着这空间距离,倒也来得真实亲切。毕竟,岁月总有其不动声色温柔的力量。
岁月长,衣衫。慈辗匠。
我抬头望向蓝天,想象我面前是一眼望不去的海。海鸥会来,渔夫满载而回;
我想象我,坐在繁华的十字路口,满眼氤氲光影蔓延。
看日落山头,看夕阳西下。逛大街小巷,想远方故人。我还在,在这里。见过太阳,见过月亮,见过山川海风,我再来见你。
北京时间二十三点整。雨停了,厨房里还在加热着的黑咖啡咕噜噜地冒着醇香,你挑选的岩井俊二的电影DVD还在放,花猫窝在你脚边眯着眼;窗外的路灯好像更亮了一些,楼下便利店挂在檐下的风铃响了,自行车忽然碾过一丛落叶,咔嚓咔嚓。
我合上日记本,你睡着了。